方励之:我是美国人!

戒严部队尚未入京 “民主斗士”方励之便躲进美使馆寻求庇护


政治乞丐方励之的“精彩表演”


                 牛羊


  最近(1993年),台湾一些报纸斥方励之为汉奸。有篇文章记述了方励之在美国的一场“精彩表演”。现叙述如下:

  前不久,美国奥运会选手在纽约华道夫大饭店举行庆功宴的时候,方励之溜了进去,对着扩音器大声喊道:“伟大的美国选手万岁!伟大的美国万岁!我们伟大的美国在这次巴塞罗那奥运会所得的金牌比中国多21面,银牌多20面。我们伟大的祖国彻底打败了万恶的中国。为此,我要向各位发表一篇人权学术演讲,讲中国的……”

  这时,一位定向飞靶射手忍不住了,大步走上台,一把拿开扩音器,问道:“你是谁?”

  “我是方励之。”

  “你是日本人,还是韩国人?”

  “我是美国人,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忠贞公民。”

  飞靶选手回头问大家:“有人知道个叫什么方励之的美国人吗?”

  一位棒球选手举手站起来大声说:“我想起来了,他就是被我们驻北京大使李洁明藏在裤裆里从北京带出来的家伙。”

  飞靶选手重新打量了方励之。方励之脸红了一下,说:“我是堂堂正正坐飞机离开那万恶的中国的。”

  “坐飞机离开中国之前你在那里?”

  “住在我们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里。”

  “你在大使馆工作?”

  “不是工作,我是逃到大使馆避难,免得万恶的中国政府抓我。”

  “中国政府为什么抓你?”

  “因为我热爱美国,我要用我们美国的人权标准改造中国。”

  这位飞靶选手忍不住了,掏出一张50美元的钞票塞进方励之的口袋,说:“原来你是个政治乞丐,以唱人权小曲到美国专讨饭吃。我们这里不需要你这马屁人渣,你滚吧!”



方励之夫妇的流亡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阴谋

〔日〕中江要介

  美国外交标榜为正义而拔刀相助,但在背地里,却常常隐藏着死乞白赖、自私自利的战略方针。1989年6月天安门事件后,不久发生的方励之夫妇流亡事件,难道不也是美国政府的阴谋吗?

  原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,以“中国的萨哈罗夫”闻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,与其夫人北京市人民代表李淑娴是在天安门事件的第二天,即1989年6月5日一起跑到驻北京的美国大使馆恳求人身保护,而约在一年后的1990年6月25日,经美中两国外交交涉,结果方励之夫妇暂去英国。方励之自1986年站在民主化运动的最前列以来,成了谋求民主化的人们的象征性人物。如从其来龙去脉来说,天安门事件后该夫妇对中国的民主化感到绝望,并感到自身难保而逃到美国的大使馆,这并不奇怪。

  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。一般人推测,从方励之非常适时的行动看,是否美国中央情报局插手了此事?可以作为证据的,就是1989年2月26日所发生的事。这一天,访华的美国布什总统在北京举行了招待晚宴。被邀请的有中国政府高级领导,主宾是国家主席杨尚昆。

  方励之夫妇也被邀请去参加晚宴,这激怒了中国政府,在门口即拦阻了该夫妇进入宴会厅。
  对美国政府当时的做法,副总理、原外交部长吴学谦日后对访华的日本要人是这样评论的:
  “本想遵循和平原则来发展对美关系,但决不能容忍美国这种赤裸裸的干涉内政的行为。例如,布什总统访华时,唯独没把邀请方励之夫妇的宴会请束交给中国方面,而直接交给了本人,偷偷地招待主宾不欢迎的人是有失礼貌的。无法想象这是对待朋友的做法!”


  也就是说,对中国政府反对的方励之,一句招呼都不打就让他坐到如此重要的涉外宴会席上,这是万分失礼的。此事本身就意味着干涉内政。美国政府决不可能不了解方励之与中国政府的关系,也根本不是由于疏忽而在这样重要的外交场合犯了错误。很明显,这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制造的动作。

  天安门事件后不久,方励之即在事前察觉到戒严之事,立刻逃到美国大使馆,也是时间上的巧合。尽管其他民主运动头目都被捕了,他却捷足先登美国大使馆的门槛,请求庇护。

  这只能令人想到,是美国在引路。方励之事件的发生,既使被怀疑是为日后的尊重人权外交正当化而导演的一出闹剧,也不无道理。把尊重人权视为高于一切的布什的美国,对所谓无视人权、使站在民主化运动最前列的学者感到生命危险的中国,是不能放过的。因此,收容了方励之夫妇,并对中国施行经济制裁,迫使其民主化。这难道不是为运筹此事而导演的闹剧吗?

  这种推测决非虚构和妄想。围绕事件的一系列活动,以及后来美国政府的做法,让人自然得到这样的认识。


  不过,默许方励之夫妇出国的中国也是难对付的。中国政府让布什得了分,可能是将来要他偿还这笔债。不久即以此为借口探寻援助的线索,中国默许的背后难道没有隐藏着这样的考虑吗?

  这就是所说的外交。如果日本只追求表面现象而悠然自得,那么会给日本的将来带来黑暗。

  中国会不会出现像叶利钦那样的人物。会不会给方励之夫妇完全平反,这无人得知。


  这是将来的问题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李乃成译) http://bdx।zzuli.edu.cn/red/html1/024.htm

没有评论: